视角杂志

妈妈很忙:从少女到母亲的养成差的不只是生个娃

婚姻女性女性主义

(文中人名为化名)

陈琳很忙。

她总说:我要去忙咯;本来想回信息的,一忙忘记了……发消息极少及时回复,打电话总是匆匆结束。工作日绝无闲暇和我这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聊聊,周末也仅是下午三点到五点有些许时间,还常常被婴儿的啼哭打断。

陈琳是个母亲。确切地说,她有一个一岁的女儿,一个怀了六个月将要降生的孩子,她今年24岁,是个讲话温柔缓慢的潮汕姿娘,也是一个家庭主妇。我很好奇,家庭主妇为什么会这么忙。

“因为我要带小孩啊。”谈起忙碌的原因时,陈琳总是用“带小孩”三个字一笔带过。

大女儿还只会摇摇晃晃地走路,说些模糊不清的话。从孩子降生第一天开始,陈琳就决定给她足够的爱和陪伴,这意味着,只要女儿在身边,陈琳就要全身心地照顾她,不能分心。“有的时候,时间过得很慢很慢,”陈琳苦笑道,“因为小孩玩的东西,你根本不感兴趣,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,但还要装得非常有兴趣的样子,说,诶,这是什么啊?我们来看看。因为只有自己有兴趣,小孩才会有兴趣。开始的时候能陪着玩两个小时,可是一整天下来,真的会很累。”刚开始,陈琳总是心里发毛,时间怎么也过不完,于是她和女儿说要上洗手间,趁机偷偷拿出手机,迅速浏览微信、微博上的段子。“但这样还是不好,小孩大了就会发现的。”

此外,陈琳还有一堆家务要处理。一家三口半年前决定从潮州搬到深圳,期间先生李勇忙着入职新公司,租房、装修、搬家……全要陈琳包办。她总是在女儿睡着的时候计划所有事情,大到看房子,小到买挂钩,所有事足足列了十几张纸。搬家刚结束,陈琳又计划起生二胎。预产期越来越近,分娩需要的物品、照顾女儿的人选、如何坐月子……这些都要提前安排。她往购物车里一项项地加东西,把计划精确到星期。

我听她事无巨细地罗列事项,好像在看一个超人,只是疑惑在25岁上下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把时间都花在家庭孩子上,难道不觉得遗憾吗

“很多人不想当家庭主妇,或者说提到家庭主妇就觉得很糟糕,可能是因为家庭主妇的社会认同感很低。”养育孩子艰苦卓绝,周期长,投入大,回报却不确定,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占据了母亲大部分的精力,以至于很多母亲无法找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。不是在家里当一个灰头土脸的母亲,就是在公司做不温不火的事情,家里公司两头跑。但陈琳觉得,事情并不一定这么悲观。

“我也希望,等小孩大一点之后出去做事,让小孩知道,妈妈也是可以在外面做得很好的。”孩子成了陈琳的监督人,她广泛地阅读母婴、育儿以及两性关系的资料,关注相关博主,尤其喜欢“大J小D”。“我看文章很多,看完也会和老公分享该怎么带小孩,我希望自己能在专心带孩子的这几年学会所有相关事情,这样以后就可以专心做别的事。”她跟我说起计划,希望自己能在孕期考下会计证、读完许多书、让宝宝有安全感,教给他们基本的价值观,懂得独立思考。我听她说起这些,竟然起了许多羡慕的心情。

25岁上下的女性究竟应该工作,还是专心家庭?这是很复杂的问题,远远不是个人选择能解释的。很多媒体都在渲染年轻人不愿生孩子,女性选择推迟生育年龄。但同样也有非常年轻的人,在20岁上下考虑结婚生子,也有人为了孩子从一线城市移居中小城市。在观念更先进、资源更丰富的一线城市,母亲的存在如灰色地带未曾被讲述,那在更为广阔的二三线城市、大小城镇甚至乡村的年轻母亲们又是面对这一人生的巨大转折呢?

对于陈琳来说,她自愿选择当全职妈妈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经济压力,先生能负担起小家庭在深圳的日常开销;而陈琳的娘家和婆家都是有不俗经济实力的大家族,家中早已为夫妻俩在潮州置办了房产,每年还会有几万元的分红。也因此,陈琳才能够在24岁不到的时候,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,在未来的一两年内继续做好家庭主妇,同时,又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和个人规划。而这样的支持,有多少母亲能得到呢?

然而,物质支持并不意味再无困难。和很多人一样,原生家庭也是陈琳建立新家庭的巨大障碍。陈琳出身在典型的潮汕大家庭,人口众多,财力雄厚。从记事开始,爷爷一手创下的企业已经由叔伯们分管,陈琳的母亲也有单独的包装工厂,却是因为陈父“从不给家里拿钱”。“爷爷在世的时候,很照顾妈妈,让妈妈管一个工厂,挣的钱归她,用来养我们几个小孩,也是因为我爸那样。”

所谓“那样”,不仅仅指钱,还有外遇。父亲从很年轻的时候开始有一个情人,他们组成家庭、生儿育女,但父母并未离婚。“一个月30天,大概25天他和我们住,另外5天去那边。”这件事,陈琳从小知道,但无法理解。自小,父母亲因此吵得翻天地覆,父亲常年不在家,母亲动不动发火。每次吵到无法收拾,孩子们便向爷爷求助,只是这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陈家孩子心疼母亲、疏远父亲,互相之间有一个屏蔽父母的讨论群,基本的共识就是:不要和父亲接触,不要和他说话,更不要让孩子接近他,以免被他的思想毒害。

“有毒”思想之一是贪小便宜。陈琳曾说过大家庭中每个人的做法都不同,同样一件事,小孩可以在爷爷面前卖乖,在奶奶面前卖惨,在妈妈面前耍无赖,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极容易沾上钻空子贪小便宜的坏习气。因此,陈琳并不支持小孩和祖父母同住。

父亲爱占小便宜,不仅有外遇,还很以自己有两个家庭为豪,因此陈琳“对他整个人都不认可”。每次提到父亲,陈琳语量骤减,比起母亲的火爆脾气,父亲更像是禁区。

然而,禁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。谈及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时,陈琳将父亲作为反面典型和底线:克制自己全程陪伴孩子,因为明白父亲缺席的后果;不让孩子生活在大家庭,因为自己从小就在亲戚的拉锯中担惊受怕;格外注重家庭关系,不想让小孩种下不好的种子,也许是因为她深知克服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。

陈琳最近一次发火时已身怀六甲,行动不便,女儿嘟嘟囔囔地说了许多话,还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,陈琳一着急,冲小孩大吼起来。事后回顾,她觉得自己那个时候和母亲一模一样。小时候,母亲动不动大发脾气,和父亲吵架会说出许多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。长大后的陈琳,一直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犯这样的错,但克制之路漫长艰辛。

“开始和老公吵架的时候,我发现那样很累,因为都是在指责对方,但并没有说出怎么不好。”陈琳发现,自己和丈夫吵架的模式几乎是母亲的翻版,她觉得这是一个危机。父母吵架刻薄乏味,让人心力交瘁。陈琳对此深恶痛绝,却常常不经意陷入重复父母错误的陷阱中。

这样的陷阱有很多,她想从父母给予的教育中寻找借鉴,而父母留下的,除了失败的沟通、缺席、失控以外,就是空白。陈琳注重家庭教育,但她几乎没法说出什么是家庭教育,除了言传身教,更多的是毫无经验的空白、小心尝试以及不断试错和反省。面对白纸一样的女儿,陈琳的第一个求助对象是父母,第一个遭遇滑铁卢的地方也是父母

于是,陈琳决定向外求助。女儿出生前一个月,陈琳还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。那时她相当繁忙,几乎无暇顾及腹中胎儿,生下宝宝后,陈琳决定辞职当家庭主妇,但她发现全职主妇比公司职员还要难。

“家庭主妇其实很难,怎样24小时standby,怎样保持很高的效率、协调关系,又要怎样在没有老板盯着的情况下自我约束。”陈琳见过很多年龄相仿的母亲,很多人陷入糟糕的境地,因为哺乳期的生理特质、婴儿期孩童需要24小时陪护,很多母亲在开始几乎与社会隔绝,生活中只剩下孩子。很多人说,母爱是天生的,但母亲不是。当一个追求时尚、有趣,甚至挑战的少女,忽然一天因为新生儿,只能日复一日待在固定空间里,抑郁成了隐形却不容忽视的威胁。

女儿九个月时,陈琳决定走出去。“我最开始上早教课其实是因为社交需求。”一周至少五个白天都是自己和女儿待着的陈琳,有些坐不住了。上课的地方很远,坐车来回需要三四个小时,一课时45分钟,一个月十二三次。上完一次课需要大半天。但陈琳很喜欢上课,她和女儿在第一个月就拿到了全勤奖,她还兴奋地发了朋友圈。早教课上,陈琳除了能和不同的妈妈聊聊天,还接触到了许多不曾知道的知识。

“早教课很西式,老师很有方法,说是教小孩,其实也是在教妈妈怎么带孩子。”比如之前,陈琳要24小时陪护女儿,上了早教课,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小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。“开始会手把手和她玩;慢慢地把手松开,只是告诉她怎么玩;然后坐得稍微远一点,看着她玩,但是有需要就会马上回应;再然后,自己拿本书坐在旁边看;后来,稍微离开一会儿也没事,即便暂时去厨房,小孩也不会哭闹。”

早教课为陈琳打开了更大的世界,她开始学习更多更科学的养育知识,对于培养孩子也有了不同的观点。陈琳提过,不愿让婆婆带孩子的原因是,婆婆会习惯性地说,自己现在照顾孙女,那以后孙女也要照顾她。陈琳觉得这样的负担太沉重了,“我不希望我的小孩从小就有这么大压力,我们肯定会照顾婆婆,但那不是因为她照顾了我们。”

除了照顾孩子,陈琳最关心的还是和先生的关系,她多次提到,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。“如果夫妻关系不好,小孩也不可能教好。”但最近,她有了新的担忧,她觉得自己的重心已经完全偏到了女儿身上,也忽略了先生。但她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法。

父母的关系在陈琳看来只能用奇怪来解释。前几十年,父母二人争吵不断,母亲一个人挑起家中大小事务,小到孩子交学费、准备家族祭祀;大到运营工厂、安置工人……这些事全压在了母亲身上,父亲不怎么照看工厂,也不怎么关心家人。即便如此,他们还是一起过了几十年。

“最近很奇怪,他们总是吵架,但关系好像又变好了。”不久前,陈母发了烧,本想着休息一下,第二天再去看医生,但陈父顾念妻子有高血压,在半夜12点钟开车将她一路从乡下送到镇里,又从镇里开到汕头,回家的时候,天都亮了。若是父亲兴起,提议母亲去散个步,母亲便会开心许多天,不止会笑得合不拢嘴,而且话讲到停不下来。“平时她会大呼小叫,但那个时候,和她说什么都可以。”

然而,陈琳并不认同这样的关系。“现在我觉得只要他们两个高兴就好,也不是说非要像我想的那样,但如果是我老公这样,我一定会离婚。”即便有温情、即便有欢乐,但这都不是一段关系可以长久发展的基础,父母之间长期的妥协与牺牲,像一道重重的勒痕烙印在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中,相比于斯,那一点点的幸福竟然古怪得可笑

“那你觉不觉得自己是在丧偶式育儿呢?”趁着机会,我问出徘徊许久的问题。“其实开始的时候,我觉得是有点丧偶式育儿的。”陈琳说道,“我是很心疼老公的人,觉得他上班已经很累了,就希望他回家之后什么都不要管,所以做家务、带小孩什么的都是我来,回家之后,他什么都不用做。”但这种境况并没有持续很久。她发现,先生真的心安理得地一回家就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休息、看电视,而自己要准备食物、做家务、给孩子洗澡,半夜还要起床喂奶。

“那个时候感觉很累。”于是,她和先生商量,先生负责给孩子洗澡和半夜喂奶。“开始,看他下班了还要做这做那很辛苦,但后来觉得还是要辛苦一点,而且他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好了,女儿也常常想要和爸爸玩,我也很欣慰。”陈琳开始更多地和丈夫分享自己学到的育儿知识,包括什么是有效率的陪伴,而不是各玩各的、貌合神离地待在一起;他们还商量好,二宝出生后,爸爸负责和大宝玩,妈妈负责照顾二宝的日常。

“孩子大了之后,都会走的,真的能留下来陪我的只有老公。”谈起夫妻关系时,陈琳这么说道。一路走来,她发现夫妻之间是最需要维护、最容易出现疲惫、拉锯和裂痕的地方。她不希望自己像母亲一样,一辈子都生活在奇怪的关系里。她希望自己和先生既能够相互陪伴、支持,同时有清晰、坚固的关系。做到这一点,她需要的不仅仅是当好母亲,还要学会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强烈危机感、个人发展的惰性和停滞不前,以及有效的关系经营。

和陈琳交谈的过程中,我时常为自己匮乏的常识而羞愧。说起来很矛盾,母亲是我们来到人世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人,但对于母亲,了解却十分浅薄。提起母亲,便是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,疯狂的母婴消费市场,以及新闻中匪夷所思的亲母虐/杀子事件。对于这个庞大的,对每个人来说都无比重要的群体,我们连还原母亲一天的行程都很困难,至于她们的处境、困惑、需求更是知之甚少。

在家庭这个有限的空间中,年轻母亲同时承担四个功能:公婆的媳妇、妻子的丈夫、孩子的母亲、自己。即便是在小家庭中,新手妈妈也需要学习平衡关系,这四个身份中哪一个是最重要得,哪一个是最迫切的,又有哪一个最为长远?对于以上提到的这些,我们很少听到答案。人们对目前的教育抱以失望,却鲜少把目光放在教育中的第一个承担者——母亲身上。

一个母亲要如何在自身未曾接受过家庭教育,甚至有原生家庭伤痕的基础上,建立新的健全的家庭关系?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保证个人发展、亲子教育以及夫妻关系的平衡?独立女性,还是独立母亲,女性能有多大程度自行选择?换句话说,一个少女要经历多少挫折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,一个女性需要多少社会的支持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

在接触陈琳的时候,这些问题像黑洞一样静默,却又像深渊在呼唤着答案,因为母亲是一切的开始,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人,母亲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深刻复杂,关注母亲,便是关注我们自己。